盘点国庆黄金周,乡村旅游是热点。
据报道,今年国庆期间,四川各地短线游、城郊游、乡村游持续火热。引起我们关注的是,乡村旅游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:从为名胜风景区提供餐饮、住宿、农副产品食品的景区依托型,向古镇依托型、水库湖泊依托型、城郊设施农业依托型、历史民俗创意文化依托型的多元模式发展。这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。
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,乡村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。在四川,乡村旅游起步较早,路子更多,潜力更大,特色更突出。一种说法是,1985年成都市郫县的徐家大院开展“农家乐”,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标志。30年来,“农家乐”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四川,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三大新特征:一是乡村旅游正从观光旅游向观光、休闲、度假旅游融合阶段发展;二是资本市场的大额资金和风险投资快速进入旅游市场,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进一步提升,乡村旅游品质的特色更加突出;三是乡村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深度融合,乡村旅游将融入更多的古镇文化、农耕文化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。没有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,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。
从乡村旅游看传统村落保护,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,也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。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,传统村落是我们最早的家园,是民族文化扎在中华大地最深的根。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、建筑艺术和村落空间格局,反映着当地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。君不见成都双流黄龙溪古镇保留下来的那种“小桥流水人家”风貌经历了多少代人的历史传承?君不见岷江上游桃坪羌寨那些碉楼、石阶、古街包含着多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?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,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的传统村落特色,唤醒我们敬畏自然、尊重自然、回归自然、共守乡愁的多少记忆!
从乡村旅游看传统村落保护,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载体,是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基础。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,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,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。传统村落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进行耕作,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,能够把当地的土壤、地质和耕作技艺有机结合起来,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,由此形成与传统村落密切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。当前,我们提倡循环经济,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。在成都周边,凡是坚持保护传统村落、发展农家乐的农村,农民收入增长都快于其他地区。实践表明,以传统村落为载体,直接以乡村旅游来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,可以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,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新农村发展道路。
从乡村旅游看传统村落保护,传统村落千村千样,保护难度很大,衰败现状令人担忧。据报道,2000年,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,到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,仅仅10年内减少90多万个,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。分析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严峻困难:一是村落发展滞后,当地村民外出打工,“空心化”导致村落衰败;二是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历史性老化导致建筑破坏不堪无法修复,一些村民向往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,于是想急切改变居住条件,无序地改建与翻建住房,造成新建筑与历史建筑、乡土风貌极不协调,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;三是在交通便捷、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,过度旅游开发导致盲目拆旧建新、拆真建假,“非农化”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。由此看来,乡村旅游发展应与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,牢固树立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,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,走出一条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新路子。